字号:
|
白山教基字〔2020〕15号
印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践研究”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市直中小学校(幼儿园),各相关单位:
现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践研究”项目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白山市教育局
2020年10月8日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践研究”项目 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教基〔2019〕14号)、《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技〔2018〕6号)、《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更好地发挥教育学院“四项服务”职能,根据市教育局“五项工程”总体部署和教育学院重点工作安排,决定从2020年开始到2022年7月,以市朝鲜族学校、第八中学、星泰外国语学校为重点,并向市直各中小学延伸,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践研究”项目,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为保障“素质提升工程”“质量兴校工程”取得扎实效果,实现教育信息化水平上台阶,教育教学改革见实效,学校内涵和质量有提高的目标,推动市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师队伍基础作用,遵循教育规律,创新教学模式,转变评价方式,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二、基本要求
(一)立足服务宗旨。要紧紧围绕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总体要求所确定的“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育管理决策”这“四项”主要任务开展工作,为落实市教育局“五项工程”,推进市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二)坚持问题导向。要聚焦当前学校发展中存在的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育教学环境建设和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数字教育资源及平台建设与应用不充分,学校及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主动性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不深入,教育信息化统筹管理、技术支持和实践应用的措施不健全、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不够等问题,指导和帮助学校明确新目标、运用新手段、采取新举措、实现新发展。
(三)应用驱动引领。要瞄准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薄弱环节,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信息化应用环境,通过加强和规范信息化教学应用与管理,巩固和拓展应用渠道,通过强化教师和学生信息化应用培训提升应用水平,通过改进信息化教学评价和学生评价方式增强应用效能,实现从课外活动用到常态课堂教学用,从展示性用到经常性用、从少数人用到师生普遍用的信息技术应用新机制,形成“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的普惠效应。
(四)促进协同发展。要本着开放共享、合作联动的原则,以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师生共同成长为目标,在学校管理、资源建设、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等方面,加强校际交流合作,促进各校在互助合作之中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共享优质资源、分享办学理念、交流办学经验、互鉴学校文化等,以实现校际间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等各方面共同研究、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三、总体目标
以实施“五项工程”,保障“素质提升”和“质量兴校”工程实效,推动市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目标,聚焦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三个着力点,通过进一步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引进和推广应用北京中联恒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万校云”平台、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北京华樾教育研究院的“语文主题学习·一米阅读”平台和吉林省慧海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等,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构建基于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和互联网在线资源的“课堂+平台”“线下+线上”等“教育+互联网”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全面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自主发展的能力,实现学校、班级、学科和教师、学生、家长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评、管全覆盖。有效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全面升级,促进学校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四、主要任务
(一)促进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提档升级。全面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瞄准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即“三全两高一大”)发展目标,继续扎实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指导学校进一步优化信息化设施设备、宽带网络、应用平台、在线资源等基础性建设,全面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效益。
1.助力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提速增智。要指导学校在实现校校接入互联网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宽带接入速率,并逐步向无线校园和智能设备普及应用迈进,充分满足信息化教育教学的需求。
2.助力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和“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提质增效。要坚持建、管、用协调推进的方针,指导学校建好网站(或主页)和平台、注册好个人学习空间,用好在线资源。大力推进“万校云”平台资源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普及应用,提高课堂教学信息化水平。用好国家和省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所提供的“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等优质教学资源,弥补教学短板。做到平台与资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积极构建“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的信息化教学新格局。
3.助力实现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融合发展。要在推动实现数字校园建设覆盖所有学校、信息化教与学应用覆盖全体师生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从学校教育教学领域向管理服务领域延伸。要指导学校及时注册国家和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用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评价平台等,用信息化手段协调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促进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标增效。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着力构建“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注重创新、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大力开展“院——校合作”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努力实现领导队伍、教师队伍、研培队伍、技术队伍教育信息化能力“四提升”发展目标。
1.助力提升学校管理团队教育信息化领导力。要着力加强由校长任首席信息官(CIO)、相关管理人员参加的学校管理团队专题培训,落实《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进一步提高领导管理人员对学校信息化建设重要地位和发展方向的认识,全面提升学校管理团队对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管理能力、组织实施能力、培训指导能力、研究评价能力,增强引领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领导力。
2.助力提升教师团队信息化应用力。要坚持整校推进、全员参与的原则,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新知识、新技能全员培训,本着立足应用、靶向学习的原则,着力提高教师运用网络通讯手段、在线教学资源和现代多媒体技术设备等实施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组织教学等能力,全面提高教师驾驭信息化应用的整体水平。
3.助力提升研培团队信息化指导力。要本着研培结合的原则,着力加强教研员团队信息化应用能力专题培训,增强教研员团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的应用能力、研究能力、培训能力、管理能力、评价能力,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背景下的“互联网+教研”“互联网+培训”等研培模式,提高指导学校实施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
4.助力提升专业技术团队信息化保障力。要着力加强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保障能力建设,健全专门机构,配强专业人员,形成院、校协同的技术服务体系和专业保障团队,切实解决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和专业队伍滞后于技术发展,以及建用脱节、重建轻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不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不够等问题,为加快推进学校信息技术发展,建设数字校园提供重要支持。
(三)全面促进学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要立足服务需求,坚持融合创新,发挥互联网、宽带通讯、现代多媒体等技术优势,用好常储与在线资源体系,积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从常态化融合应用迈向全方位创新发展。
1.助力创新信息技术背景下的研培结合模式。要把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研培工作重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现代多媒体等技术优势,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研讨交流活动,弥补传统研培模式的不足,提升研培工作的实效性和创新力。要充分发挥教研员和学科骨干教师优势,不断完善教研员主导下的“结对成长”“名师工作室”“双师工作坊”“学习交流群”等研培共同体机制,通过自主、交互、探究、体验式的研培活动,达到彼此学习、相互砥砺,共同成长的目的。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为特点的课例和教法的培训,培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提高教师应用网络数据信息开展教学和评价的能力,提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在线学习的能力,有效地推动互联网、平台资源、现代多媒体技术等在教育教学中的融合运用、落地生根。
2.助力创新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实施模式。要以助力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学习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为目标,以推广应用“万校云”平台资源为切入点,把教师应用互联网、平台资源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备课上课、预学指导、作业评测、辅导答疑等为重点,并把“四环节”“语文主题学习”“三小进课堂”“实事地理”等教学改革项目有机地融入其中,积极探索基于互联网和现代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内容、不同环节的教学实施模式和“课堂+平台”“线下+线上”等“教育+互联网”等课堂组织模式,切实增强课堂教学实效,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助力创新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学常规管理模式。要指导学校认真贯彻落实《白山市市直中小学教学管理常规细则(试行)》,积极探索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加强教学管理、执行教学计划、完善教师备课、实施课堂教学、进行作业与辅导、组织学业考试、开展校本教研和保证教育质量各环节的运行模式,形成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的教学管理新规范,建立起有助于学校自我完善、自我调控、自我约束、激发活力的教学管理调控机制,推动学校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全面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
4.助力创新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教育评价模式。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是保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机制。要认真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探索建立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公正科学的教育评价模式。要指导和帮助学校不断创新评价模式,将网络平台、现代多媒体、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学科质量检测、办学质量评估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中,指导学校认真管好用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评价平台等,探索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新模式,增强教育评价的公平性、公正性与公信力。
5.助力创新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家校共育模式。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更是学校教育的延伸。要积极借鉴“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的经验,从健康教育、习惯教育、能力教育三个维度,以系统化提高学生社会综合实践能力为主线,以常态化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能力为目标,以专业化的解决家庭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身体健康问题为重点,通过网络平台、微信、QQ等信息化手段,组织开展家校合作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推送家庭教育或健康教育专题、交流家校共育的经验等,促进形成家校协同、目标一致、同频共振的“共育”合力,构建起“教师指导、家长参与、学生为主”的“共育”格局,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五、实施步骤
(一)计划准备阶段(2020年10月)
1.把握政策、学习经验。学习国家和省有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研工作、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等方面工作的相关政策文件,了解掌握先行地区和学校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的有益做法和成功经验,为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提供依据。
2.明确重点、制定方案。在学习把握政策要求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及项目学校实际,确定项目重点、目标任务和实施策略,制定出切合实际、科学有据、重点突出、任务明确、措施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切实保证规划方案的正确性、可行性、有效性。
3.研究论证、宣传动员。通过召开学院相关部门论证会和教研员学习动员会等方式,研究论证项目方案的针对性、可行性,进一步提高每一位项目参与者对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深化信息技术与教学改革融合创新的认识,进一步明确项目实施的价值意义、目标任务、实施策略等,把思想统一到自觉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深化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助力“素质提升”和“质量兴校”工程,办人民满意教育上来。
(二)推进落实阶段(2020年11月——2022年6月)
1.分解落实重点任务。要组建项目组,根据项目需求,将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部门。各项重点任务相关部门要制定落实任务要点的阶段性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措施,并指导相关学校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厘清各阶段的主要工作,确保重点任务落地。
2.统筹推进项目实施。要充分调动院、校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认真落实方案要求,按照既定计划安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项目目标和重点任务如期落实。项目实施中要充分发挥学院及教研员的主导作用和学校及教师的主体作用,紧紧围绕助力学校强基础(信息化建设)、提能力(信息技术应用)、促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三个着力点设计工作,聚焦12项主要任务和29个任务靶点精准施策,把握任务要点持续发力,瞄准问题焦点靶向突破,保证项目实效。
3.实行动态调控机制。要本着长规划、短节点、小目标、大实效的原则,在总体方案的指引下,坚持问题导向、应用驱动、项目引领,从解决关键问题上找切口,在补足紧要短板上立项目,用增强应用效能来推动,采取边实验——边总结——边调整——边实施的办法,对项目实施过程及时总结、及时评估,动态调整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逐校、逐项、逐时、逐段设计和落实任务计划,确保取得积少成多、积小成大、积点成面的实际效果。
(三)总结提升阶段(2022年7月)
要在适时、逐段总结调整项目计划和实施措施的基础上,分学期、年度做好项目实施工作总结,及时积累经验和成果,并做好项目实施两年多的全面总结和经验、成果评选推广,以引领和推动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六、保障措施
(一)建立统筹领导机制。市教育局统筹领导,市教育学院各部门和学校要将项目实施作为落实“五项工程”的重要任务和措施,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重点任务的顺利完成。要成立由市教育局、教育学院主要领导牵头,局、院、校相关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统筹领导小组和推进指导小组,强化项目实施的统筹领导和顶层设计。各学校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保证项目的推进落实。
(二)落实项目责任机制。将项目方案所确定的3大领域12项主要任务和29个任务靶点分解到相关部门,确定项目负责人。并根据任务要点确定解决问题的预期目标和近期任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校长作为学校项目实施第一责任人,要把项目落实作为学校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来抓,紧紧围绕强基础、提能力、促融合三大主要任务,将项目落实统筹纳入学校常规工作和重点项目计划之中,确保项目任务的落实。
(三)实行对口帮扶机制。根据项目需要和部门职能建立部室对口帮扶学校和教研员联系学校制度,以落实项目任务为重点,经常深入学校,通过开展培训指导、听课调研、学科教研、网络教研、监测评价等途径,帮助学校规范常规管理、落实项目任务、完善推进机制、总结实践经验、推广有效做法,改进工作策略。
(四)发展协作共同体机制。学校和教师是项目实施的主要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校际共同发展的有效渠道。要本着“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切实加强院校协作、校校协作、师师协作,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际协作共同体,形成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有效应用的长效机制。要以项目合作为“节链”,充分调动每所学校和每位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力,把项目实施由“独体”行为变为“联动”行为,以项目研究的3大领域12项主要任务和29个任务靶点为抓手,组成不同任务、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校际教研共同体和学校发展共同体,开展协作共同体行动研究,促进项目学校间紧密合作、共同发展。
(五)用好名师(专家)引领机制。要充分发挥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组建由教研员、骨干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主导的名师专家团队,充分发挥“结对成长”“名师工作室”“双师工作坊”等共同体机制作用,进行有效的专业指导和示范引领。及时找准研究问题,总结先进经验,树立示范典型,推广特色成果,指导和推进项目任务的有效实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六)强化考核激励机制。要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跟踪检查和考核评估,建立与项目实践相关的评价机制和考核办法,定期开展项目优秀成果评选活动,来树立示范典型,推广先进经验,调动学校和教师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积极性。